金秋十月,是遍地碩果的季節,是收獲喜悅的季節。
王航弟正在挑選枸杞。
一簸箕紅艷艷的枸杞在王航弟手中顛簸起舞,看到有人來,她連忙起身相迎,熱情邀請來訪者走進她家新建的別墅,請大家品嘗剛晾曬好的枸杞。“這枸杞全都是我手工挑選出來的,我家的枸杞只用純堿脫蠟,絕對純天然。”王航弟一臉自豪。
王航弟是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新莊集鄉白墩村村民。16歲便走南闖北的她有一個樸素的夢想,“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家孩子,但我想像城里人那樣做生意。”2003年,王航弟與同村青年石銀寶結婚后,一起在外闖蕩。2008年,為了照顧孩子,兩人決定回家鄉創業。
王航弟的枸杞事業可謂“無心插柳柳成蔭“。”我在家開了一個小商店。照顧生意的同時,還給外地的朋友郵寄枸杞,為了保證品質,我都是親自到農戶家進貨。“吃過王航弟家枸杞的朋友大多成了回頭客,不僅自己回購,還推薦朋友購買,王航弟的朋友圈人數越來越多,生意圈也越做越大。“2015年一個冬天就銷售了2噸枸杞,甚至賣斷了貨。”捕捉到商機的王航弟決定自己種植枸杞,既能保障貨源也能嚴把品質。
王航弟展示她種植的枸杞
2016年,王航弟打聽到政府有“婦女創業貸款”,便拿著申請到的創業基金種植了50畝枸杞。自產自銷的“紅果子”源源不斷地送到了大江南北的顧客家中。然而,紅紅火火的生意剛起步就出現了問題:規模小的時候,都是靠晾曬,規模大了,晾曬場成了問題。王航弟不得不考慮購買烘干設備,但資金短缺。正在她發愁之際,一直關注王航弟創業的紅寺堡區政府送來了國家補貼的烘干機。“‘共產黨好,黃河水甜’,這些年我家的收入這么好,多虧了黨的好政策。”王航弟說。
以高品質收獲好口碑的“紅寺堡枸杞”供不應求,不僅自己種植的枸杞年年售罄,王航弟還收購周邊農戶的枸杞。“我只賣紅寺堡的枸杞,而且賣出多少錢就給農戶多少錢,我不掙差價。”白墩村的農戶不僅為王航弟提供優質貨源,還是枸杞園必不可少的建設者。枸杞田每逢用工之際,王航弟都會優先招募村里的建檔立卡戶,請他們參與鋤草、修剪、采摘等農活。“小到10多歲的孩子,大到70多歲的老人,在枸杞采摘期都可以在枸杞田里掙到錢。以前是人多活少,現在是活多人少,只要人勤快,沒有掙不上的錢。”王航弟自信地說。
自信滿滿的王航弟
愛笑的王航弟身上始終透著一股精氣神兒。“以品質闖天下,以汗水換收獲。”這是她常說的一句話,“‘家庭農場+農戶’是我目前的規劃。我們一家也顧不過來更多的枸杞田,就希望有更多的農戶參與到我們的種植中來,我負責銷售。只有大家一起發展,一起致富,那才是真正的富裕。”(記者 樊玲 丁煒勇 張麗慧 文/圖)